九江两项非遗入选国家级名录

九江新闻网 阅读:16 2025-05-06 16:59:32 评论:0

  

  在鄱阳湖畔的千年古城九江,两项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传统技艺——青阳腔与金星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厚重感,于近年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官方认证,更如同为沉睡的古老文明注入一剂强心针,让这些曾濒临消逝的技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青阳腔:中国戏曲的“活化石”重获新生

  明代嘉靖年间,源自江西弋阳的戏曲声腔与皖南青阳地区的方言民谣碰撞融合,诞生了被誉为“京剧鼻祖”的青阳腔。这种属南戏高腔体系的古老剧种,以拙朴高昂的唱腔、刚健原始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其“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犹如鄱阳湖上渔民的号子,穿透时空回荡至今。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青阳腔一度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

  转机出现在 *** *** 后,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让湖口县的青阳腔迎来复兴。付垅乡相继成立了以国家级传承人殷武焕命名的传习所和省级传承人周论荣领衔的剧团,沉寂多年的围鼓班锣鼓声再次响彻乡野。这些民间团体不仅为《长江戏话》等央视栏目献艺,更登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舞台,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美国摄影家采风的活态文化标本。2019年,湖口县非遗保护研究会与安徽青阳县文化馆共同被认定为青阳腔保护单位,标志着跨区域协作保护机制的建立。九江学院等高校的学术研究,则从理论层面为这一“戏曲活化石”的传承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金星砚:陶渊明笔下的“鲁砚之光”

  在星子县横塘镇的驼岭山下,一种闪烁着金色星斑的砚台已传承了十六七个世纪。相传东晋隐士陶渊明曾亲手 *** 了之一方金星砚,北宋书画大家米芾更在《砚史》中为其留下墨宝。这种以天然金晕纹路著称的砚台,需经历采石、制坯、雕刻等三十余道工序,每一道都凝结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凤眼般的金圈、鱼子纹般的密点,在工匠的刻刀下化作云水苍茫的微观宇宙。

  2018年,金星砚 *** 技艺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犹如为这项千年技艺颁发了“复活许可证”。当地 *** 通过建立非遗工坊、组织技艺大赛等方式,让曾隐匿于乡野的“驼岭山秘技”走进现代视野。与机械生产的砚台相比,金星砚的每一处凿痕都保留着手工的温度,其发墨如油、贮水不涸的特性,至今仍是书法家眼中的“文房至宝”。

  非遗保护的“九江范式”:从活态传承到学术赋能

  两项非遗的复兴之路,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多元路径。青阳腔的传承者们将田间地头的即兴表演,转化为体系化的传习课程;金星砚匠人则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凿石成砚的过程,让年轻人直观感受“金石交响”的魅力。九江学院等机构开展的青阳腔学术研究,更将地方戏的探讨上升至“中国戏曲基因解码”的高度。

  这种“民间活态传承+学术理论支撑+跨区域协作”的模式,如同为非遗保护构筑起三道防波堤:之一道是扎根社区的传习所,让技艺在日常生活中延续;第二道是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智库支持,为传统注入现代阐释;第三道则是文旅融合的产业探索,使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价值。正如鄱阳湖滋养了青阳腔的婉转高腔与金星砚的金色纹理,这种立体化保护体系正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活水。

  千年技艺的当代启示

  当青阳腔的帮腔在学术研讨会上引发国际学者赞叹,当金星砚的金晕在博物馆灯光下流转生辉,这些非遗项目早已超越单纯的“遗产”范畴。它们既是破解中国古代戏曲演变密码的钥匙,也是理解文人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在机器复制的时代,手工雕刻的每一道偏差反而成为独一无二的美学印记——正如青阳腔演员即兴的拖腔转调,恰恰构成了其最动人的艺术张力。

  如今,在九江的非遗展厅里,游客能同时听见青阳腔穿越五百年的唱腔,触摸金星砚沉淀千年的纹理。这种时空并置的体验,恰似将《牡丹亭》的水袖拂过砚台上的金晕,让传统文化在碰撞中迸发新的火花。而国家级非遗的认定,正是这场跨越古今对话的正式邀约。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九江新闻网